另类商业空间 | Alternative Commercial Space
序言
邵峰:
风格鲜明,差异化的异托邦商业空间不断崛起,
作为这些设计作品最完美状态的第一见证人之一。
除了生产建筑影像,
一直想尝试用研究的方式,实现内心的表达欲望。
本文是我们工作室的一次文字实践,
从近年来所合作卓越的设计师作品出发,
探寻商业中沉浸式“另类商业空间”的起源,
建立一个关于商业空间设计的新鲜概念,
试图探索“另类空间”里设计与某种艺术精神的关联。
后COVID-19时代,
消费刺激政策持续,
中国的商业空间正在复苏。
自2016年末开始的消费升级与体验性经济时代,
没有因疫情和直播时代的影响
被打断或者终结,
而是进入了中期发展新阶段。
复市潮中的闭店潮,腾给未来更多物理空间
未尝不是新一轮“沉浸式商业”发展的新契机,
而新的吸引力终将在未来某一刻悄然发生。
回归商业空间本身的生产
“所有文明中也可能有真实的场所–––– 确实存在且在社会中形成––––这些真实的像反场所的场所,是实现了的乌托邦,在其中蕴含着的文化,同时这文化也被表征,被争议,被颠倒。这种场所虽然在现实中可能有它的位置,但它存在于所有场所之外。因为该场所反应和讨论的与其他场所决然不同,因此与乌托邦相比,我们称之为异托邦。”
—— 米歇尔·福柯《另类空间》(1986)
©️法国摄影师Vincent J. Stoker的摄影作品《异托邦》(2011)
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从物质的生产转向空间生产的循环,商业空间的生产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内容。空间也不再只是几何学的范式,其中蕴含了更多层面的意义。亨利·列斐伏尔在其著作《空间的生产》中提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提倡要从关心“空间中的生产”转为“空间本身的生产”。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层和生活方式的异质化改变了传统的商业空间,艺术文化成为空间生产与重构的原动力。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精神正在不顾一切地,从一个物质、健忘、冷漠和即将被资本接管的世界里萌芽。
消费时代下与传媒共生的当代艺术注定要走向商品化道路,传统艺术推崇的“静观审美”如今遭到体验文化的强有力冲击,艺术从“阳春白雪”走向普罗大众。
好的商业就是好的艺术
当陈列艺术迈向空间艺术
不再单一的通过空间中的产品去吸引顾客,而是追求空间自身多元化的产出,即是异托邦。
1961年安迪·沃霍尔在鲍威特·泰勒百货公司做的橱窗展示
艺术消费源于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曾预言:“百货公司是新时代的博物馆。”一方面,社会消费环境对艺术的接纳度和包容度极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飞速提升;另一方面,艺术家和设计师本身的思想切合社会意识,其作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艺术的跨界发展使不同领域的作品能够相互映衬和诠释,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1890年的杂货店开始考虑陈列美感
1960年的鞋店转向空间美感设计
波普艺术天然的具有世俗的亲切感,不但帮助品牌从其本身的理念上发掘题材、引导更新,并且在市场整体的大环境下全面接触甚至引导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模式,输出品牌文化和价值观。艺术与品牌融合,让普通人通过商业化的艺术接触到当代艺术,拉近大众和艺术间的距离,而品牌也为艺术和大众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由此,艺术是生活的艺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
异托邦下的另类商业空间
商业与艺术、意向与空间融为一体,会产生怎样另类的异托邦?
“异托邦”(Heterotopia)作为一个另类空间,对它的理解要借助于想象力,但“异托邦”是真实存在的。异托邦就是在同一真实空间中同时包含着自相矛盾或自相冲突的几个不同空间,这几个不同空间即可以是能被观察到的,也可能看不见但能被想象出来的。在异托邦中存在某种冲突,它们同时具有想象和真实、控制和解放的双重属性。
1938年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构想的但丁纪念堂
每个异托邦都有一定作用,社会可能以迥然不同的方式让异托邦的存在发挥不同的作用。同时,异托邦空间会随使用者在运营中文化特征的变化而改变。全球化和资金的高度流动带来竞争、创新、劳动力和消费者的变化,使社会对商业空间的价值和功能的期待也在改变。异托邦在当下无疑是设计创新的新潮流。
后现代主义设计浪潮
空间艺术复兴
历史“记忆储藏”可以和快消费联系吗?
▼
新理性主义
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m)基本上继承了20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1926年理性主义运动宣言中指出“新的建筑应当是理性和逻辑的紧密结合。” 由此,理性和情感的结合、抽象和历史的结合构成理性主义的主要特征。
阿尔多·罗西作为新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城市建筑学》(《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中指出,在时间的演进过程中,功能主义推崇的“形式追随功能”应该被颠覆,使功能适配形式。新理性主义者反对对历史形式的简单模仿,主张从更深层的结构来继承传统的精神。
阿尔多·罗西设计的博尼范登博物馆中心楼梯间(1992-1995)
阿尔多·罗西的建筑拼贴画(1978)
倡导回归理性秩序,通过不同形式语言对空间单体进行组合,使作品在统一中求变化,达到一种有秩序的丰富性和有条理的复杂性。新理性主义运用具有形体意义的基本几何体作为造型的基本语汇,追求一种秩序和纪念性。
上海华狮广场UR旗舰店 |东仓建设(2018)©榫卯建筑摄影
新理性主义反对忽视材料及构造的纯粹抽象理论,对他们来说,使用一些比如砖石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材料很容易与基地环境产生对话,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新理性主义者也注重对传统建造工艺和技术手段的拓展和延续,以适应现代的结构和建造。他们强调建造的清晰逻辑,这是为基于历史文脉的建造造型自身的清晰可读性服务的。
上海华狮广场UR旗舰店 |东仓建设(2018)©榫卯建筑摄影
托里奥·格里高蒂曾指出,现代建筑最大的敌人是只考虑其经济的技术需求,而忽略场所精神的空间概念。新理性主义不仅希望能复兴过去的物质形式,而且力图将历史和城市生活的连续性重新建立起来。在城市和建筑漫长的发展历史上,每个时期各种建筑类型必然会在使用建筑的人类的心理上留下“记忆储藏”的片段。这些存在于人类集体记忆中的建筑拥有各种各样的“原型”,而正是这些原型决定着建筑和城市的形态。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在这些原型里挖掘永恒的价值,并生产出富有新意又兼具历史感的新时代作品。
东莞时代天荟 |东仓建设(2019)©榫卯建筑摄影
不同维度的事物可能存在于同一空间吗?
▼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Surréalisme)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化运动,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超现实主义者试图把世界变革中展现出的各种愿望在同一视界中同一起来,他们标新立异,向人们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出人意料的新奇事物。
1930年,安德烈·布勒东在第二个《超现实主义宣言》中说:“就思想而言,存在着一个点。在这个点上,生与死,真实与幻觉,过去与将来,可言传的和不可言传的,高与低,不再当成矛盾来理解。”
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感,设计中大量运用重复性元素,循环往复,大面积镜面的使用,客观上扩大了空间的纵深,形成了一种现实中的不现实感。而人在其中越发显得渺小,参观者可以将自己沉浸在戏剧性的整体中,时而登高,时而望低,作为空间的体验者呈现着随性和非理性色彩。
荷兰版画家埃舍尔的绘画作品《相对论》(1953)
重庆钟书阁 |唯想国际(2019)©榫卯建筑摄影
超现实主义把目光更多地转向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对内心世界的了解来探讨外部世界及其与人的关系,它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并要对现实生活发生作用的实践美学。超现实主义所特别希望的,主要并不是创造美,而是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他们认识人和让人认识的要求,永远先于取悦人和让人欣赏的要求,这种美丝毫不是死的,而是活生生的。
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胡安·米罗画作《马,管子和红色的花》(1920)
深圳奈尔宝家庭中心|唯想国际(2019)©榫卯建筑摄影
在反对传统美学的同时,超现实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艺术不应该是对生活细节的逼真摹仿。艺术应该是艺术家思想、欲求、感觉、幻觉、梦境的真实体现,只有从艺术家主观方面自然流露出来的东西中,才能得到对人,对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真实认识。
在超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中,美与认识是通过人的主体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表现内部世界而表现出来的外部世界既是真的也是美的。
世俗空间中可能存在原初性的静谧空间吗?
▼
新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Essentialism)认为,每个实体都具有对其属性和功能必不可少的一组属性。本质主义预设了万事万物“现象与本质”的二分式存在方式,并力求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
日本东京银座新美术馆展示名为新物质主义的艺术品(2019)
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家二人组Studio Drift的作品
唯物主义:大众甲壳虫1980 (2018)
马丁·海德格尔曾说过:“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
在追逐本源的道路上,设计师在寻找用实体描绘意识的方法。他们尝试以最精确却感性的方式去使用材料,尽管材料本身不是诗性的,但材料的触形、气味、声学品质和光学感受是诗性空间的语言,他们挖掘出某种材料的特殊本质意义,诗意便产生了。空间材料的使用开始变得饱含情感,令人回味。
深圳MORPH|万社设计(2019)©榫卯建筑摄影
深圳V.O.餐厅|万社设计(2019)©榫卯建筑摄影
本质主义尝试发展一种让事物成为它愿意成为的那样的设计,这是基于真实物理属性和心理感受的材料的组织。现代主义的潜台词是“空间”和”造型“后才是墙体的材料。而本质主义的构思是基于建造的物质表达,是抛弃所有别的手段后回归空间的“空”的本质。
你不能规划“空”,但可以画出它的边界。这些边界成为了意识的身体,如果想要产生美,必须在弥漫于这个“不在场”中的光线和共鸣上着笔。空间承载了情感的多重性,也赋予了形而上学的沉默,类同于诗。
深圳V.O.餐厅|万社设计(2019)©榫卯建筑摄影
多重性也与沉默之间存在一种具有张力但摇摆不定的联系,本质主义的关键在于它们的平衡。形状是结果,而非原因,美并不是单单从形体中产生,而是这个形引发我们去探索的本质,知觉和情感的多重性。情感揭示了物的真实内核,而情感又引发了记忆的产生。
本质主义追逐一种真实性的魅力,这种真实既是人的真实生活又是构成真实生活的真实物质。他们将已有的真实事物聚集起来,然后浓缩,极致地发挥出它们的自然本质。
零售空间可以从旧有框架中解放吗?
▼
解构主义
马塞尔·杜尚的代表艺术作品《大玻璃》(1915-1923)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实际上可以认为是对构造结构的分解或者拆分,无论是出于结构原因还是仅仅是一种反叛行为。
解构主义既不遵循规则,也不是为了获得特定的美学,又不是反对社会困境的反叛。它是释放形体和体量的无限可能。解构即是把固有的规则和人们对一件事物的印象打破分解或颠倒之后再进行重建的行为和方法论。
广州枠眼镜店 |DAS Lab(2019)©榫卯建筑摄影
解构主义时而倒转常态结构,时而显得支离破碎,夸张的整体架构,分解、冲突、交错、重叠、扭曲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它的观念是非理性的,设计形式是极度自由的,更强调趣味性、抽象性、动态性、复杂性、反完整性、反常规性,通过对基本元素进行拆分重组,形成奇特新颖的外形结构特征。
广州枠眼镜店 |DAS Lab(2019)©榫卯建筑摄影
将空间构成中必定会出现的点、线、面元素从完整的事物中抽离出来再重新拼凑,将其独立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这种分离性的处理不仅仅停留在破碎材料的层面,也可以是对室内色彩表达、灯光照明、形态结构等进行结构上的破碎和分离,突破人们对空间的抽象性的认识。“乱”中仍有特点,“乱”中仍在探求内在实质。让使用者获得冲击性的视觉体验,让空间艺术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得到展现。
上海好利来 |DAS Lab(2020)©榫卯建筑摄影
解构主义试图对空间进行更多维度的探索,让空间中的元素、构件处于一个精确可控但又复杂多变的状态,以一种静态的动态感受来陈述场景单元的叙事性。比起追求和谐与平衡,更多的是在创造矛盾与对比,从而强调设计主体的重要性。
解构主义是将人们的日常从旧有框架中解放出来,重新审视自我和世界。多元化的形态呈现让空间使用者产生愉悦的精神体验,从而实现艺术的表现与追求。
“这个世界在渐渐僵化,因为资本和现代化而渐渐丧失人性的温度,艺术犹如那块毡毯,可以将这个世界包裹起来,让他复苏,让他重新成为有生命力的机体。”
——约瑟夫·博伊斯
空间的变革是智识的表达
在当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于前卫多变的思维方式更为向往,希望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而生活中,空间一次词无处不在,设计师可以将空间的抽象形式转化为一个功能化、一个具象化的形式,并经由人的体验来激活。在更广泛、更隐喻的层面上,对”体验性“空间重新多维度思考,即是一种“异托邦”的构想。在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的疫情危机中,人类再次探索未来的思考时刻,建立新的叙事情感的表达方式非常重要,这些新的表达空间会对所谓的“正常”的空间发起挑战。
一个空间‘不再是隐喻而是变革’,它应在瞬息间成为一个文本以及囊括各种具体细节的内核——在人们的记忆中散播并且灵敏地感知人类的需求,表达他们的智识与感觉。